昆仑资本董事长、党委书记汤林:架桥育苗织网 形成飞轮效应
架桥育苗织网形成飞轮效应
昆仑资本董事长、党委书记 中油资本董事长、党委书记 汤林
“要构建“科研—资本—产业”协同机制,打通实验室与生产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研到产业的商业闭环。”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资本作为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纽带,在能源转型中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壳牌、bp等国际能源巨头均设立资本平台,推进技术创新与转型发展。作为集团公司产业资本运营平台,昆仑资本致力于发挥资本孵化和撬动作用,以财务投资发现战略投资机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或资本叠加,而是要构建“科研—资本—产业”协同机制,打通实验室与生产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研到产业的商业闭环。
架桥:打通技术转化的多向通道。作为集团公司对外引进技术的桥梁和内部技术孵化的“助产士”,昆仑资本充分发挥窗口作用,联动投行、科研院所等机构,借助博览会、技术交流、个别访谈等多维触角,广泛调研科技企业,建立覆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项目池。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准筛选、研判,择优投资,并向主业单位推介。昆仑资本站在技术需求方、技术供应方和资金供应方三者的结合点上,通过“三通”,努力实现“三赢”,即科技公司获得资本与合作机会,资本公司获得资本增值与风险保障,主业单位获得更优方案和技术引进。
昆仑资本配合科技管理部门,推动内部科技成果转化,筛选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的内部科技成果项目,并运用资本的力量推进产业落地。通过市场化方式注资,以及引入相关外部资源,优化内部孵化项目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市场化激励约束、绩效考核和“六能”市场化机制落地生根,调动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的积极性,打造利益共同体。
育苗:深耕硬科技价值投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昆仑资本以“耐心资本”加持创新性、颠覆性技术,助力早期企业跨越创业“死亡谷”。聚焦集团公司转型升级,昆仑资本重点挖掘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与主业强协同技术,如可控核聚变技术可实现近乎无限的清洁电力供应,高效能充电模块、全钒液流电池、虚拟电厂等可助力主业单位参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乙烯一步合成”基础油(ETO)技术打破了传统PAO(聚α-烯烃)基础油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的局面。
对于具有较大市场发展前景的内部科技成果,昆仑资本可协助项目团队编写商业计划、设计交易架构、对接外部资源和机构,并运用投资工具优化股权结构,充分发挥资本优势助力科技成果进行市场化转化。昆仑资本以直投助力冀东油田昆仑新远项目通过塔式抽油机以及先进风光储充一体的微电网系统等产品,打造绿色零碳井场样板;以基金孵化工程材料研究院河北新材项目,加速长寿命、耐高温高压腐蚀的双金属复合管技术产业化落地。
织网:塑造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昆仑资本着力构建“技术嫁接+场景赋能+生态共建”的投资价值网络,将集团公司产业链与项目所处行业的生态边界进行连接,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成长过程中持续产生联动效应与衍生价值,进而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纳入昆仑资本投资生态链,共同做大产业蛋糕,充分实现集团公司产业链的生态价值。这是昆仑资本的天然优势,也是发展追求的目标。在“内外”连接上,推动所投的外部企业将其优势技术与集团公司应用场景结合并催生新型解决方案。例如,促成充电模块企业与克拉玛依石化联合研发国内首台(套)油基浸没式液冷充电桩,满足零下40摄氏度及高海拔等极端环境下的稳定充电需求。在“外外”连接上,撮合所培育的外部企业开展融合创新。例如,协调全钒液流储能企业与从事虚拟电厂研究的企业发挥各自所长,联合为用户打造新型储能设施建设、运营及电力购销的一站式服务。
在此基础上,昆仑资本持续探索网状辐射式产业发展生态,择选所投企业打造科技成果孵化器、加速器。例如,充分发挥昆仑新远熟悉油田生产需求以及作为打造零碳井场的总承包商优势,尝试为其导入先进的多相流量综测仪、SVG、工商储能PCS等外部技术,在油田应用场景进行实践和孵化,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自动融合、自主成长的飞轮效应。(来源:《中国石油报》2025年5月9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