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

首页    专家观点    廖家生: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

廖家生: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

(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 廖家生)

 

很高兴来到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优秀代表的城市——合肥,有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下面结合中国物流集团的实践和近期的学习调研,与大家分享一些认识和体会。

 

充分认识物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当前,我国物流业面临需求不足、低水平供给过剩,以及国际地缘政治影响、产业链转移冲击等挑战,迫切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产物,新质生产力不仅能为现代流通体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使流通环节更加高效、精准,也有助于提升现代流通体系的整体效能和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丰富流通体系的内涵,提升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流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四次会议上,强调“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今年7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这一重要部署,被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11月27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全社会物流成本(物流总费用/GDP)力争从2023年的14.4%降至2027年的13.5%左右。“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个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被中央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由于物流业既面临着单一环节成本低、全链条运行成本高,又面临着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流通循环效率较低等严峻问题,导致宏观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要全社会物流成本降低,就需从全社会物流系统的业态、模式和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实现从单一环节的降本增效向全链条运行模式创新的转变;以“新质”赋能“高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逐步成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推动物流行业降本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物流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面对外部风险如自然灾害、贸易摩擦时,作为综合物流企业尤其是国资央企,必须增强保通保畅核心功能,通过快速优化物流路径、整合仓储资源等方式保障物资正常流通,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调配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确保关键产业物流通道畅通。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推动实体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发展,不断“稳链”“强链”“补链”“延链”,实现集约仓储、全程物流、溯源管理、标准化建设、品牌塑造、资源共享、提质增效等,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科学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物流集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

 

中国物流集团作为综合物流“国家队”,肩负着“服务现代流通,保障国计民生”的使命任务。成立三年来,我们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坚持“科技兴企、数字优企”,大力推进传统业务与技术、人才、数据等新质要素的创造性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推动业务转型升级,构建数字重构力。新质生产力对全社会物流成本降低的驱动力首先源于企业内部物流要素整合协同形成的数字重构力。集团所属物流股份开发的园区仓库提升机产能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提升机运作状态实时监控管理,设备运行效率提升近20%。研发的无人车运营监控管理系统,完成了无人车实时运营情况的监控管理和历史数据统计,提升配送效率约10%。所属中储股份开发建设智能运力交易平台,通过提供线路规划、车货匹配、运费结算等全流程数字化服务,降低运输成本平均10%,减少司机平均找货时间69%,提高运输车辆利用效率近40%。持续推进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金融、贸易、数据基础设施。目前,全仓登平台累计登记客户近2万家,累计仓单登记量逾9万张,各品种仓单累计登记重量逾110万吨,不断从保税仓单向完税仓单登记,有力保障了大宗商品供应链稳定。

 

二是融入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协同进化力。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需要物流服务嵌入产业链供应链。集团所属物流股份在制造业物流板块,深度嵌入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各个环节,形成“前端+中端+后端”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模式,帮助客户物流成本平均降低5%,大幅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在民生物流板块,借助自主研发的仓储管理系统与监控系统联动管理,实现对库内货品实时监控和数据化管理,为白酒企业节省厂内物流转运环节人工近50%,单次流程作业时间缩短了60%。创新运用“一箱到底”的公海铁联运粮食物流模式,使单列运输费用节省十万余元,运输时间从12天缩短至7天,同时还极大降低了糙米流入口粮市场的风险,促进口粮市场规范有序运行。

 

三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构建创新策源力。应用新技术赋能物流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有助于进一步降本增效。集团积极落实国务院国资委产业焕新行动和央企人工智能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人工智能(AI)+物流”专项行动。围绕综合物流、物流供应链、物流包装装备等领域,遴选出“AI+网络货运”“AI+园区视觉识别”“AI+仓储调度”等业务场景示范项目。目前,“AI+网络货运”场景智能配对结果准确性和效率提升10%以上。“AI+园区视觉识别”场景已在试点园区开展视觉预警、作业协同等模型研发和验证。“AI+仓储调度”场景深入融合集团智慧物流园区示范工程,探索基于预测大模型的仓储库位预测、仓储作业优化等模型算法研发。

 

四是促进节能低碳转型,构建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集团聚焦“双碳”目标,对现有物流园区闲置屋顶开展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建设,围绕“光伏+”推动绿色设施设备在物流环节的应用,助力打造低碳、零碳物流示范园。还积极与相关领先企业探索换电重卡、充换电站等新能源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探索物流无人机技术应用、发展空地协同无人物流运营模式。

 

对物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点建议

 

在物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或缺。为此,提三点建议。

 

一是建立联盟,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积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重型直升机、高原型大载重无人机、清洁化车船箱等先进物流装备研发。加强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发展,推动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和资源共享,建立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发展的生态圈。加速5G、机器视觉、北斗卫星定位等新技术在智慧公路、智慧铁路和智慧航道建设中的深度应用,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程,有序推广样板项目。

 

二是搭建平台,加强数据共享共用。一方面鼓励企业在数字化基础上建设共享物流体系,通过物流平台整合优化共享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信息,调度安排运输车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公铁水空及第三方平台等企业建立信息系统直连和实时交换机制,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加快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和高效综合利用,将数据转化为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生产力。此外,加强对物流新业态如网络货运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出台代开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发票的相关管理细则办法。

 

三是优化环境,营造创新发展氛围。培育发展符合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新型生产关系,对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优化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给予适度容错空间,合理规范引导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和物流技术研发,完善物流职业教育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输送急需人才。创新要素支持方式,完善物流领域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和交易规则,激发要素活力。强化对物流领域收费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快构建一个竞争有序、统一开放、公平高效的现代化物流市场体系,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造有利的市场和制度环境。

 

(本文根据2024年12月17日上午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廖家生在“2024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全体大会上的演讲编辑整理,内容有删改,未经本人审阅,同步刊登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25年第1期)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