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丨央企创投基金新政:支持硬科技,激发资本活力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与发改委联合发布了一项重要政策,旨在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的高质量发展。这项创投基金政策围绕硬科技领域展开,通过延长基金存续期、设立概念验证基金以及推出创新的考核与尽职免责机制,破解了央企在科技投资中的诸多难题。这些举措不仅为创业投资提供了新方向,也为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资本动力。
存续期延长至15年:为科技创新预留更多时间
新政策规定,央企创业投资基金的存续期最长可达15年,比传统股权投资基金多出近一倍。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科技创新企业的成长规律和硬科技研发的长周期特性。硬科技企业从初创到成熟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时间,传统基金的短期退出机制常常难以满足这一需求。而15年的存续期安排,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时间去成长和实现技术突破。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让央企资本对科技创新企业进行长期陪伴,打破过去以短期收益为导向的投资模式。对央企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的耐心和责任,也体现了中央企业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政治站位和战略担当。通过这种长周期支持,创新资本将不再是短期逐利的工具,而成为助力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坚实后盾。
首提概念验证基金:打通技术转化的关键一环
本次政策的另一个亮点,是首次提出鼓励央企设立概念验证基金。这类基金的核心功能,是支持科研成果完成早期的技术验证和商业化尝试,解决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对许多硬科技项目来说,概念验证阶段往往风险高、回报不确定,因此很难吸引到社会资本的支持。而设立概念验证基金,就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提供资金支持,这类基金可以帮助科研团队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降低创新成果面向市场时的风险。它不仅可以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快速迈向应用,还能为后续更大规模的投资打下基础。央企通过这类基金,在硬科技的早期阶段进行布局,不仅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助推力,也为整个产业链注入了信心。这种创新性设计,不仅展示了央企作为国家战略资本的责任,还为资本市场的其他参与者提供了示范效应。通过“早期介入、风险共担”,更多社会资本将被吸引进入硬科技领域,形成科技创新的资本集群效应。
考核与免责机制:为央企投资硬科技“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是限制央企创投基金投资硬科技的关键因素。硬科技项目的不确定性较高,失败率也相对较大,而过去的考核方式往往更关注短期财务回报,缺乏容错机制的保护,导致部分创投基金存在“不敢投”“不愿投”等问题。这次政策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符合央企特点的考核机制,并引入尽职免责机制,为央企投资硬科技“松绑”。新政策强调,全生命周期考核机制将以功能作用为核心,注重投资组合的整体价值和战略意义,而非单纯追求财务收益。这一转变,使得央企创业投资基金可以更加专注于技术突破和创新价值,而不是为短期效益所束缚。此外,政策明确规定,对于符合基金功能定位的探索性项目,即使最终失败,只要投资人员履职尽责,均可免予问责。这一容错机制的推出,为央企创投基金敢于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硬科技领域创造了条件。这种对创新失败的宽容态度,将有效激发央企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热情,让更多资本敢于迈出探索性投资的步伐。
结语:以资本推动科技创新的未来
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更多科技创新项目将获得来自央企创投基金的支持,更多硬科技领域的企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而中央企业也将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一轮以资本驱动的科技创新浪潮,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能。(作者系央企投资协会研究部副部长 李航 )